close

DSCN6766.JPG

假日,沐二公子主動說他要去圖書館,沐爺哥哥說想去灌蟋蟀,因此沐娘和沐爹就分頭帶少爺們去進行他們自己想做的活動。

 

圖書館的角落有個適合小寶寶的空間,放了一些手偶和塑膠恐龍,恐龍們很得小朋友的喜愛,公子最喜歡找眾恐龍來陪讀了。
只可惜這次我們到圖書館時,恐龍們都已經被其他哥哥姊姊拿去玩。
沒一會兒,哥哥姊姊們四散去玩,恐龍散落一地,沐娘見了,就跟公子說:可以找恐龍們一起來讀書了。
公子聽了,隨即依言把恐龍們全數集中,在沐娘跟前排一列,自己坐在恐龍橫列的排頭,繼續我們的共讀。

 

讀沒幾本書,來了個小姊姊想要要幾隻恐龍來玩。
愛恐龍的公子當然是不肯給。
沐娘說服公子,再念一本書就讓一隻恐龍下課,小姊姊聽見沐娘幫忙說服公子,就安靜地在一旁自己先玩,好等公子放恐龍下課,就這樣,公子身邊的恐龍開始一隻一隻地離開他,讓給其他到來的小朋友們。
書唸完了,沐娘離開公子和恐龍,到前方架上換幾本書來讀。
在沐娘起身幫公子換其他本書讀的期間,公子身邊的恐龍瞬間就只剩下一隻。
再讀完一本書,公子讓最後一隻恐龍下課。

他拿起恐龍,往剛才跟他要恐龍的小姊姊的方向走去,但公子沒有好好地把恐龍交給對方,而是把恐龍舉過肩。
當沐娘正驚呼"不可以"時,恐龍剛好飛出公子手中,往小姊姊的方向砸去。
恐龍是塑膠製的,頗有重量,也有些尖角,擊中小姊姊的臉,小姊姊吃痛撲到身邊的奶奶懷中大哭。

 

遭,公子傷到別人家的孩子了。
孩子犯錯了!
我這時該怎麼反應?
沐娘當下在心裡問著自己。

 

源自家庭教育中學來的第一直覺告訴我,現在應該劈頭先罵孩子。
但依著沐娘後天學自環境及職場中的經驗,我想我現在應該先冷靜。
當孩子犯錯時,打自家的孩子給別人看,當作是處置、贖罪的方法,基本上廣泛被使用。
在沐娘目前的職場環境中,到現在也的確還是常看見,有長官是這樣對待部屬的,而我,以前也曾這麼做過。
但隨著經驗累積,看過不同長官學長姊處理下屬失誤的態度及方式之後,沐娘的想法也有所調整。
沐娘回憶起自己在會議場上,見到其他單位的同事、甚至是學長,被他們的直屬長官,在出包時當眾責罵他們給上級看,藉此欲迴避上級更進一步責難時的情境。
沐娘仍記得那時候的感覺--很不舒服。
就連身為不同處室的沐娘,在任務與該處室有相關時,也曾被波及。
因此,沐娘對這樣的處事方式很有感觸。
若要我為這樣的教育下一個結論,我會說,這樣"打孩子給別人看"的解決問題手段,是一種會讓部屬(孩子)退步,也讓別人瞧不起長官(爸媽)的方法。
因為這樣並沒有教會下屬或孩子學會東西,也會讓整個環境充斥著負面情緒,不只影響自己單位人員的情緒,也會影響別人。
所以我馬上告訴自己,一定要好好地,用清晰平靜的方式讓公子知道他錯在哪裡。
而且,等會兒沐娘自己對這件事的處理,也一定要格外冷靜完善。
因為公子未來處理事情的方式必會模仿我,從現在起,我所說的每一句話,做的每一個動作,均是公子將來行事的準則。
錯誤已犯,指責孩子的強度不會是重點,如何修正已成事實的錯誤,才是他將來最重要的求生能力。
沐娘這麼告訴自己,也藉著這些想法穩定自己的情緒。

 

公子霎那間應該也知道自己犯錯,轉身想走,馬上被沐娘擋下,要求轉頭回去看著小姊姊:你看,你恐龍用丟的打到小姊姊,小姊姊很痛,你這樣是不對的,去跟姐姐道歉。
公子知錯,就去道歉。

 

從沐娘的角度看過去,方才我很清楚地看到,塑膠恐龍擊中小姊姊的位置很近眼睛,但事情發生後小姊姊就一直伏在奶奶懷裡哭,因此沐娘看不見小姊姊實際受傷的狀況,心裡相當擔心,就請奶奶讓小姊姊抬起頭來讓我們看看她的傷勢。
小姊姊下眼皮有一道紅痕。
因為很近眼睛,因此小姊姊的奶奶要求沐娘要留下資料,以免以後有後遺症的話可以聯繫求償。
我們雙方在檢視小姊姊傷勢和協調如何留下聯絡資料時,被晾在一旁的公子,這時默默走到沐娘身邊,扳著沐娘的頭,要往沐娘身上爬,看似要跟沐娘玩。
雖然,瞬間沐娘有點想唸公子說:我現在正在處理你犯的錯,可不可以不要胡鬧!?
不過這話沐娘沒說出口,強迫自己冷靜的沐娘,覺得這話應該不適合現在說,而且另一個念頭馬上閃過我的腦海:公子這時的心情會是怎樣的?
過去的沐娘,犯的錯沒有少過。
每當犯錯時,我都是怎麼想的?

 

"我現在應該怎麼辦啊!!!!"每次沐娘自己犯錯時,我都是這樣想的。
在年紀小時,沐娘犯錯後絕大部分的時間,都是手足無措地被晾在旁邊,那時的我其實最希望有人能告訴我,當下的我該怎麼辦?怎麼反應?
我想,這時我該提示沐二公子,現在的他,應該怎麼做,這才是他目前最需要我給他的回應。

 

想到這裡,沐娘斷然決定先停下與對方奶奶的溝通,轉頭面向公子,牽著他的手,跟他說:我知道你現在很緊張,犯了錯,我們就是要好好處理,你先坐下吧!讓媽媽先處理這件事情。
沐娘指了個位置讓公子坐下,公子聽了沐娘給他的指示,依言就坐,讓我能好好地跟對方溝通。
對方奶奶請沐娘出示證件留下資料,以便未來假如孩子留下後遺症的話可以求償。
這樣的動作是目前台灣社會中遇到糾紛時的共識,沐娘沒什麼意見,只是證件應該不需要影印給別人看,應該也不需要到留下證件做抵押,因此沐娘拿著裝著證件的錢包,問小妹妹的奶奶說:你有紙筆嗎,我留下聯絡資料給你。
來圖書館,我們兩方都沒帶到紙筆。
沐娘想了想,拿起手機放下錢包問:你有手機嗎?我撥通電話到你的手機,這樣將來你就有我的聯絡方式,有事可以打給我。
奶奶說:我沒帶手機,不然我給妳我媳婦的手機。
沐娘要了小妹妹媽媽的手機號碼,傳了封簡訊過去,內容提說:我家小朋友用玩具丟傷你的女兒,請帶小姊姊去看個醫生,如果有甚麼後遺症的話請跟我聯絡。

 

在沐娘打簡訊的同時,小姊姊的奶奶說:可不可以請你打電話給我媳婦跟她說這件事。
沐娘聽到小姊姊奶奶的要求,忽然愣了一下。
... ...,這是個"我不是承辦人,請你打電話跟承辦人說一下"的概念嗎?
沐娘邊打簡訊,邊這麼想著,我個人是很不喜歡這種換承辦人的感覺。
但孩子的問題終究會由父母解決,特別是會由"媽媽解決"。
思緒到此,沐娘雖然有點感嘆,但在理智上覺得這樣似乎也比較好,因為同年齡層的媽媽溝通起來會比較清楚,若小姐姐到時候若有什麼狀況,家長也能做決定。

 

簡訊打到一半的沐娘,決定還是先把簡訊打完,傳送,然後想了想等下要怎麼把事情去電告知對方媽媽。
沐娘向奶奶問了小女孩的名字,撥了電話過去給她媽媽。
小女孩媽媽接到電話,我就把狀況告訴對方,提說孩子傷的位置很近眼睛,在右眼下眼皮留下了一道紅痕,請她之後再帶小姊姊去看醫生,如果有問題再連絡我。
小姊姊的媽媽問了我們現在的位置,沐娘回說:我們在圖書館。
媽媽確認小姊姊目前狀況還好之後,我們的通話就結束。

 

和小姊姊的媽媽通過電話後,沐娘告訴小姊姊奶奶說:我跟小姊姊媽媽說過了,我也傳了一封簡訊給她媽媽,簡訊號碼就是我的手機,如果有什麼狀況,再打那支電話給我。
對方奶奶應達,重複表示她怕留下後遺症這樣。
公子在傷了小姊姊之後,沐娘留下了聯絡方式給對方家長,事情看似告一段落,我們兩方就各自繼續自己的活動。

 

其實,當時沐娘本身是很想趕快逃離這樣的環境啦!
因為過去沐娘小的時候,在外只要犯了錯,道歉後通常會被立即停止活動,然後帶回家教訓。
也就是說,沐娘小的時候,如果遇到問題,通常很快會被中斷所有已訂行程,然後失去所有選擇權,被帶回家。
但公子在沐娘處理完事情後,表示想繼續看書。
為此,沐娘內心開始上演"留不留"小劇場。
沐娘有些時候對於自己原生家庭的教育方式是質疑的。
我問我自己,如果我不照下意識的決定去做會怎樣?
進到職場後,很多時候,當沐娘遇到困難想逃時,逃避的結果都不是很好,而且逃避到最後,沐娘還是會被逼著要去面對現實。
既然如此,那現在離開有沒有必要?
我給自己的答案是"沒有"。
若沒有必要離開,那我就順著公子的想望繼續活動吧!

 

有了這個結論之後,沐娘逼著自己克制想逃的慾望,好好地再陪公子看幾本書。
我們又繼續共讀。
公子很珍惜能再度獲得共讀機會。
他在犯錯之後從新開的共讀中,表現得格外專注、認真、有回應,似乎是想好好表現,扳回一城,彌補剛才犯的過錯,重拾他在媽媽眼中的形象。

 

這時,小姊姊一個人在旁邊遊戲,看似沒有大礙,慢慢靠近公子,好像想找公子玩。
小姊姊的奶奶見了,馬上出言阻止小姊姊說:不要過去。
小姊姊聽話回頭,自己默默地去疊小凳子玩。

 

看來沐二公子被小姊姊的奶奶貼上"不適合一起遊戲的孩子"、"危險"這樣的標籤了。
自己的孩子被人貼標籤感覺是有點難過的。
但那又怎麼樣,孩子還是要長大,犯錯要改過。
沐娘當作沒注意到小姊姊奶奶的言行,保持著我和公子的閱讀頻率繼續共讀。
期間有個個頭跟公子差不多的小男孩,被沐娘讀書的聲音吸引,蹲坐到公子身邊一起念書。
兩個孩子一起回答書中的互動問題,顯得專注好學。
在沐娘眼中看來,這兩個孩子就像模範寶寶一樣表現得可圈可點。
孩子本來就有可能會表現好,也難免會有壞表現,因為他們偶爾的"壞"而沒有給他重新表現"好"的機會是滿可惜的。

 

不一會,四周又有兩隻恐龍被丟下不玩,公子見了,趕緊去撿回來。
沐娘這時跟公子說:這兩隻恐龍陪你讀書到結束,中途就不下課了。
公子聽了,開心地點點頭。
同時沐娘跟公子提醒,恐龍要輕拿輕放,不能用丟的。
但公子故意用恐龍的頭去抵地,想逗沐娘笑。
我想,公子目前應該不想正面去回答剛才他犯錯的相關問題,沐娘就暫時不再對他的行為做回應。
我們又讀了幾本書,看看時間也差不多,咱們該去找沐爹和沐爺了。
沐娘就把書收一收,公子也主動把恐龍放好,然後沐娘再跟小妹妹的奶奶打聲招呼表示要離開了,提說假如孩子有狀況再跟我聯絡。
小妹妹的奶奶禮貌性的點頭回說:我只是怕有後遺症啦,... ...。
長輩的心情我能理解,反正有留下電話,有事家長就會連絡了。
還好沐娘到現在都沒接到電話就是。

 

回到家後,沐娘不時會再跟沐二公子提醒東西要輕拿輕放,重複某些東西可以丟,像是球,有些東西不能丟,像是恐龍或杯碗瓢盆這樣的提醒。
"你還記得你拿恐龍丟傷小姊姊的事嗎!"
每回提起這件事,我都可以看到公子閃爍的眼神,這件事情他應該記得很清楚。
公子丟東西的喜好短時間應該不會完全消失,沐娘一定還會有機會再提醒他類似的事情。
教孩子就是這樣,要持續反覆提醒,直到這些行為內化成他自己的習慣。
沐二公子就算曾經犯過錯,但他還是有很多表現是很美好的。
最後跟自己也跟大家說:育兒漫漫長路加油。

 

沐少爺們的成長記錄

arrow
arrow

    沐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