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天早上,沐爺和沐爺爺玩著玩著,又哭著跑來找爹娘。
沐爺爺跟著沐爺的腳步到來,跟我們解釋說:沐爺說要我坐好,我就蹲下,沐爺不開心就哀哀叫了。
沐爹一派輕鬆的回應:因為你沒照他的話做啊!
沐爺爺滿臉疑惑回應:他甘分得出來蹲下和坐下的差別。
沐爹回答:可以!
沐爹隨即叫沐爺蹲下,沐爺馬上就蹲下來;接下來沐爹又要沐爺坐下,沐爺馬上在爺爺面前轉蹲為坐,非常配合。
沐爺爺笑了出來,原來沐爺都懂,是自己不懂沐爺。
記得昨天剛回到家的時候,沐奶奶跟沐娘說,前幾天她帶沐爺去診所看咳嗽症狀,小兒科的護士都會隨身帶著小玩偶,用來分散孩子的注意力。
護士拿出了最近很夯的黃色小鴨,對著沐爺說:看~~小雞。
沐爺就糾正護士小姐說:是小鴨。
然後護士又拿出小狗娃娃,說:看~~~小貓。
沐爺又糾正護士小姐說:是小狗。
後護士小姐又跟沐爺說:你張開嘴巴讓醫生看一下,我就給你糖果好不好。
沐爺很配合說:好~~~~!連帶著張開口讓醫生看喉嚨。然後得到了糖果。
看醫生的程序很快就結束了,讓醫生和護士很驚嘆的說:孩子怎麼教的,這麼聽話。
不是我們會教,是孩子聽得懂。
說是小鴨就是小鴨,不會變成小雞;說是小狗就是小狗,不會是小貓;說蹲下就是蹲下,跟坐下是不一樣的指令。
有時和別的家長聊媽媽經的時候,時常聽到家有兩歲兒的媽媽,抱怨孩子說要直接喝紙盒裝牛奶,就不能接受倒在杯子裡,哭了大半天。
不過假如現在我們面對的不是自己的孩子,而是自己的好朋友,人家明明說想直接拿著喝,但我們沒照著他們的意思去做,一定也會收到這樣的抱怨"我就是想用紙盒喝啊!"
如果孩子已經講明了要用直接喝盒裝牛奶,大人做錯了動作,這樣孩子有抱怨聲也是合情合理的。
面對別人誤解自己需求時,大人的反應和小孩子的反應其實是一樣的,差別只是會不會配上大哭大鬧罷了。
大人常把孩子的話打折扣,認為孩子不懂、不會反抗、沒有改變現實的能力,所以不用在意。
孩子看在眼裡,覺得說再多也都沒用,說了也不會得到他想要的,所以只好放出他們的大絕招--哭,來達到他們的目的。
他們其實已經很懂事了,懂得要追求有效率的生活,想要達成目的,也會嘗試用各種不同的手段。
最後他們知道要戳中大人的死穴,用哭鬧的方式讓大人受不了,才可以最快得到自己想要的。
所以如果當大人怎麼問、自己怎麼表達,冗長的溝通協調程序都成為空談時,就會養成他們"用哭的"的生活方式。
沐爺也到了每個小孩都會出現的不要不要階段,也會有搞錯狀況的情況,但是經過重複確認後,沐爺表達的方式越來越明確而且理智,省下哭泣的時間,沐爺就能有更多的力氣去學新的事物。
假日,沐爹沐娘帶著沐爺去逛大賣場,沐爺和許多的大孩子都駐足在玩具區前,沐爺不用開口爹娘都看得出來他想再帶台車子走。
但是沐娘跟沐爹都沒有要買玩具給沐爺的預算。
沐娘跟沐爺說:車子要用錢買,錢是爸爸媽媽平常去工作賺錢換來的,是犧牲和沐爺相處的時間換來的,所以我們不要亂花錢,我們要把錢留起來做更有意義的事情,而且車子家裡已經有了,所以我們今天就不要再花錢買車子了好嗎?
沐爺點點頭,說:好!
不過一轉頭,我們要離開時,沐爺又想反悔了,又拉著沐娘的手哀哀叫,想要求得一台玩具車。
我們不是說好了嗎?後面還有好多有趣的沒有逛到,我們趕快去逛逛好嗎?
沐娘用沐爺自己說過的話來約束沐爺。
沐爺聽得懂,同意娘說的話,終於願意以平和的方式離開小孩們的一級戰區。
雖然我們是親子的關係,但我們和沐爺的立場都是相同的,沐爺有想做的事、想要的東西,身為他爹娘的我們,一樣有想做的事,和想要的東西,所有人的時間是重疊的,大家規劃好、協調好一起去跑的行程,必須要互相配合和退讓,才有辦法圓滿完成。
孩子會不配合,常常因為大人做的動作總是"想怎麼做,就照自己的意思做",即使問了孩子的意思之後也只是當參考,還是選擇自己想做的方式去執行,讓孩子會誤以為要達到需求就是想怎麼做就能怎麼做,不用配合別人。
為了不讓沐爺學會"不配合",沐爹和沐娘都儘可能尊重沐爺的意見,在能力所及的部分儘量騰出時間配合沐爺的期望,我們做不到的,也儘可能詳細跟沐爺解釋,為的是希望沐爺從我們配合他的身教示範,來學會怎麼去配合別人。
先學會溝通,再學會配合,說好的事情就是要依計畫去完成,每個人都有自己想做的事,互相配合就可以皆大歡喜,你高興我也開心,我們跟沐爺還有很長的時間要一起生活,我們要牽手一起去尋夢,不要互相牽制成為對方的痛苦。
所以,就照著我們說好的地去做吧!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