進入二歲兒階段的沐爺,開始對生活有自己的想法,在不同的時間有不同的情緒和感覺。
這些情緒,來的快,也去的快。
好不容易又等到每個月一次,沐爹和沐娘的同時休假日,爹娘同時陪在沐爺身邊,小沐爺壓抑著許久對爸媽的思念,在這時候一起爆發出來。
又想跟沐娘一起畫畫,又想跟爸媽一起出去盪鞦韆、又想一起玩消防車,好多好多還沒和爸媽一起實現的願望卡在心頭,說不出口,只好化成混亂的哭嚎。
沐娘擁著混亂的沐爺,跟沐爺說:你是不是很想跟爸爸媽媽在一起,那你要開開心心的啊!好不容易爸爸媽媽回家了,你要開開心心的,不要一直哭,這樣爸爸媽媽也不開心,想要什麼用講的,不哭哦!開心點!
隨即,沐爺就收起了哭聲。
沐爺為了沐娘"讓爸爸媽媽開心就是沐爺也開開心心"的這句話,轉換了他的情緒。
孩子的自由任性一直是成年人最羨慕的事,但是任性卻也是最令所有人(不論大人小孩)討厭的事情。
沐娘也沒有辦法為了讓沐爺開心,而任由他放縱他的情緒;沐爺能理性控制自己情緒的狀態是沐娘比較喜歡的,有些時候,我甚至會需要他保持冷靜,因為也許他的媽媽正在崩潰邊緣。
收起情緒是很壓抑的。
你知道,我知道,大家都知道,沐爺也該知道。
也因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情緒,我們不可能把心中的垃圾全部往別人身上倒。
也許遇到了心情平靜的人,可以耐著性子聽我們發脾氣,但遇到了情緒滿溢的人,免不了就會是一頓好吵。
即使壓抑是件對自己很殘忍的事,沐娘還是要教沐爺,有些情緒,是要壓下來的。
爹娘不是聖人,沒有辦法完完全全接受沐爺毫無保留的情緒宣洩,也不可能同意沐爺總是在哭泣胡鬧。
我們最喜歡的,還是那個充滿笑容的沐爺。
特別是在剛離開充滿壓力的工作環境後,沐爹和沐娘只希望能夠看見沐爺可愛的笑容,而不是哀號和眼淚。
所以沐爺,即使你心中有不舒服的情緒,也請你要好好地說,說出來之後就要開開心心的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