沐娘的好友準備要結束留職停薪的生活了。
她問沐娘,要怎麼跟孩子說明她要回去工作了?
我說:你怎麼跟大人說,你就怎麼跟孩子說。
因為孩子會從你跟其他家人的對話中去了解你所說的,也能重複轉述你告訴她的事,讓其他大人明白她想表達什麼。
媽媽從身邊忽然消失,沒有孩子是不難過的。
可是難過要怎麼讓別人知道??
媽媽不在身邊的日子,意味著孩子要獨立。
即使身別還是會有其他人照顧,但終究比不上媽媽來的溫暖。
難過,在所難免。
怎麼發洩,是孩子要先學會的。
不論是難過的心情,或是想念的心情,都要從正確的表達,能讓其他大人理解的表達中,正確無誤地傳達給其他人,才讓替手照顧孩子的人,能夠適時的給予安慰,而不是誤以為孩子在無理取鬧。
回憶起我為沐爺留職停薪的那年,真的是我給沐爺留下最大的禮物,除了親餵母乳還有24小時無條件的陪伴。
但是這樣能無限付出的時間終究是有限的,留職停薪就是為了將來還要回去工作,也就是總有一天要從全職媽媽回去當職業婦女。
能給孩子的時間不再是完整的24小時,會殘存不到一半,而且是孩子深夜熟睡的那一半,有些時候甚至還要加班,為的是去追回留職停薪期間生疏的工作經驗。
不時遇到執勤或受訓,我們相處的時間就只剩下六日。
回到職場的那年,沐娘是很難過的。
最最難過的是每日、每週回到工作崗位前的道別。
沐爺哭著,喊著要在我身邊。
不會說話時也許只是哭聲,沒多久沐爺開始會說話後,就是一句句的:我也要一起去上班。
雖然這樣的話語聽在耳裡是很心酸,但是家人都懂沐爺的意思:他想和媽媽在一起。
所以當沐爺為此哭著鬧著的時候,家人也願意多給些安慰和耐心,也願意多給陪伴讓他度過這個過渡期。
所以孩子需要學會讓別人懂他們。
要理解一個人,最簡單的方式就是溝通。
媽媽用溝通讓孩子理解我們是為了他們而要去工作,孩子用溝通讓大家知道他想媽媽。
溝通要良好,最基本的方式就是統一說法。
不用跟孩子拐彎抹角解釋你會不在,直接說要去上班,要去工作,要去賺錢,可能會有多久的時間不在他們身邊。
當親人或保母替手後,可以再幫媽媽解釋或說明,還要多久媽媽就會回來了。
這樣有人陪著孩子數時間、數日子,才能讓漫長時光看來盡頭就在眼前。
這種感覺很像我們上學時在等下課,出社會後在等放假一樣。
那回去工作這件事情該什麼時候提起呢?
沐娘覺得大約提前兩週到一個月的時間,開始跟孩子說明。
讓孩子漸漸有印象,開始注意你重複說明的事情。
不要把時間壓得太緊,不要說完就離開,最好是可以拿家人(像是爸爸去工作)當例子,不過這次換成是媽媽。
會離開多久,媽媽上班時有問題要找哪個親人或保母,跟孩子一一說明。
其實小孩很敏感的,很快就會看到他轉頭不想理會這個話題,這時候你就知道他聽懂了。
沐爺就是這樣,然後沐娘就趕快趁還在他身邊的時候,先多給他幾個擁抱作為補償。
任何人都不會想要被丟下來,孩子也是。
好好道別是為了再見面,千萬不可以不告而別。
就連沐爺到了3歲多的現在,也不能接受我在送他去幼兒園後沒說再見就離開。
很多媽媽都需要再度回到職場,但是對孩子的擔心和關懷是不會減少的。
讓孩子能與其他大人溝通、能表達自己的需求,可以讓孩子在媽媽不在身邊的時間一樣過得好。
只要孩子過得好,媽媽就能放心工作。
自己帶孩子,是為了孩子的成長;回到職場,是為了孩子的生活,多了一份薪水,生活上一定能更寬裕,留與不留為的都是孩子。
孩子很快就會長大的,也很快就會懂媽媽們的苦心的。